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季明明:企业大学实践倒逼高校继教模式变革

2018-12-25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这表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主要靠创新驱动,而不是仍然靠投资、资源、传统劳动力驱动。企业是国家创新的主力军。究竟如何加快提升企业的创新力?就此,《在线学习》杂志记者刘增辉采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季明明。
企业创新力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关键
 
      记者:请您谈谈我国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季明明:经过30 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在国际上举足轻重,有200 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费品和投资品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1/3 到1/2。但是按技术含量分类,在2010 年的出口产品中,中等技术以下者占比高达67%,高技术产品仅占5%。发达国家把握了研发、生产核心部件,以及品牌、标准、专业服务等高增值环节。也就是说,我国主要处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以创新驱动发展。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企业发展直至经济增长都将失去后劲。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灵魂。
 
      记者: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季明明:面对时代的挑战,我国广大企业创新乏力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力资本准备不足。我国20-59 岁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8.5%。而经合组织(OECD)国家2006 年25-64 岁主要劳动年龄组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则占26.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学习与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保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还有不少企业对学习重视不够。据对广东省部分企业的调查,80% 的中层管理人员认为本企业不重视培训;92% 的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仅12% 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教室、教学设备;65% 的中小企业称已建立了培训制度,但流于形式。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的状况可想而知。这就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广大企业为什么创新力不足。
      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0 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战略性产业、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等等事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大任务。这都需要由广大企业来担当,而且如果还是靠传统模式将不能完成这一系列新任务。这就对广大企业的创新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当前我国企业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命题就是尽快提升创新力。首先必须提升学习力,这是提升创新力的必由之路。
企业培训亟待转型
      记者:前不久您提出了“企业学习浪费”的概念,请解释一下,什么是学习浪费?
 
      季明明:学习浪费是我国企业培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诚然,不少企业也重视学习。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模式、方法的影响,以及条件的限制,虽然花费不小,学习成效并不高,缺少针对性、实效性,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某些培训项目几乎成了形式主义的重灾区,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力的提升。为此我呼吁广大企业,不仅要高度重视学习,还要加紧和有效地改造我们的学习。
 
      记者:这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季明明:改造我们的学习,关键是要改造“组织的学习”。改造组织的学习就是要帮助企业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拥有快速和持久的学习力,进而提升其创新力与竞争力,这就需要以先进的组织学习理论和技术为指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面对新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挑战,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西方学者将终身学习理念与组织学习紧密结合,同时融入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领导科学、系统科学、统计学、信息科学,包括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等学习理论,形成了组织学习技术,还创造了学习型组织范式,形成了新的组织创新文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有利于成人快速、有效学习的最新知识、技术层出不穷。工作坊、量身定做整体解决方案、行动学习、领导力模型、情景模拟、思维导图、实战演练、标杆分享、学习地图、流程优化、案例对标、世界咖啡屋等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成人学习的成效。
      反观我国,对新的组织学习理论和技术缺少跟进,应试导向、学科导向、学历导向依然主导着整个成人教育,由此导致企业学习力不高,这是制约广大企业提升创新力的关键因素。为此,企业培训与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刻不容缓。
 
企业大学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力
      记者:我国已有数千所企业大学,您如何看待这一教育范式?
 
      季明明:我十分看好企业大学,可以说,企业大学是帮助企业实现持续创新的发动机!
企业大学是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经济全球化直至互联网思维以及新科技革命逐步融合新时代所出现的新生事物,它以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为支撑,特别是灵活运用上述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技术,对企业传统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众多先进的企业大学虽然做法各异,但是它们往往具有相通的特点:一是深度融入企业发展战略,扎扎实实地“接地气”,“大学”在企业里,企业在“大学”里;二是促进企业文化转型,形成学习生态圈,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责任感、创新力;三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形成学习价值链,以问题为导向、量身定做学习整体解决方案,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四是企业高管担当“教练员”,将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向员工迁移,实现教学相长、群策群力;五是最终将企业目标管理落到实处,通过培训结果的可测性管控学习的浪费,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绩效。
  国内外大量成功案例,特别是诸多跨国集团的实践表明,企业大学的水平状况,是评判该企业软实力高低的一面镜子。在我国,企业大学发展方兴未艾,可以预料其数量将逐步超过普通高等学校。
 
      记者:我国的企业大学都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那么,这种范式是否也适合中小企业呢?
 
      季明明: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恰恰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美国中小企业创新成果占全国的55% 以上,企业创新产品中82% 来自于中小企业。企业大学旨在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为此,它的先进理念、务实模式特别是许多“落地”工具及解决方案,对转型中的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同样也适合、适用。
 
      记者: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谈论“互联网+ ”,企业大学与“互联网+ ”有关联吗?
 
      季明明:必须看到,“互联网+ ”也会给培训模式带来革命性冲击。根据美国2015《地平线报告》,向教育领域进军的新科技革命成果可能多达7 大类55 种。当芯片能够帮助完成记忆知识的任务,当已有的知识还未背下来、新知识又爆炸式地产生,死记硬背对员工的学习还能够管用吗?
      企业培训如何与互联网对接? 我国不少企业大学已经走在了前列。中国电信通过E-Learning 平台,完成了“微课工厂”、“学习圈”、“新版翼站”等产品的上线以及“碎片化”学习内容的开发,累计用户超过40 万人,总学习时长超过1.8 亿小时。中国移动网上大学推出包括考试认证、互动学习、培训管理、资源管理等模块,成千上万员工通过PC 端、智能手机、直播课堂、微信群进行e 学习、微学习、快学习。招商银行构建了包括在线学习、考试、模拟银行、知识管理等九大云学习平台。
  毋庸置疑,“互联网+ 企业培训”也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企业大学建设进入以标准引领的新阶段
 
      记者:我国的企业大学状况和国外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您认为,应该怎样建设一流水平的企业大学呢?
 
      季明明:据我了解,国内数千企业大学中,不乏高水平者,多数尚在建设的初级阶段,还有一些则是传统企业培训中心的翻牌。我认为,要建设一流企业大学,就要与国际接轨,向国际标准看齐。
      2014 年4 月,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引入国际先进成果,组织了十几个国家高水平专家和企业大学代表进行深入研讨,首次推出《全球企业大学评价与评级标准(1.0 版)》,无偿提供给广大企业借鉴和自测。该标准将企业大学流程纳入了IS0 国际质量标准体系,开创了基于标准的企业大学包括企业培训领域评价模式之先河。运用该标准对国内外5 家有代表性企业测试的结果证明,它可以有效地诊断被测企业大学及其员工培训的状况,有利于提出系统解决方案进而提升学习的绩效。我国企业大学建设可望进入以标准为引领、少走弯路的新阶段。
  当然,评价企业大学不一定只按一个标准。为了做到各具特色、注重实效,也可以从不同视角、以不同标准评价企业大学。
 
      记者:企业大学已经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实践。您认为,这种新的教育范式对我国高等学校改革有何启示?
 
      季明明:企业存在的学习浪费,高校继续教育也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承担了大量企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依旧存在着只培不训、学用脱节、学而无用的情况,关键是解决不了企业改革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企业大学量身定做学习解决方案以及注意运用先进组织学习技术所取得的成就,正在倒逼高校传统企业继续教育模式走向变革。对大学而言,如何迈出围墙、深入一线、扎实落地,推进以问题为导向的行动学习,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既是我国广大高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课题,又是其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历史进程中有作为、有大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本文于2015年发布)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企业大学发展网发布的所有资讯与文章是出于为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媒体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敬请谅解!

延伸阅读:

本站推荐

more

会议活动

more

公开课

Copyright © 2021 企业大学发展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62359号-10 如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原发布媒体

本着互联网分享精神,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

客服电话:010-89506650 89504891 非工作时间可联系:18701278071(微信) QQ在线:574888227

新闻与原创文章投稿:tougao#cpmta.com 客服邮箱:info#cpmta.com(请将#换成@)

我国企业大学门户网站,国内企业大学研究与实践交流平台,隶属卓橡公司

培训管理者微信公众号

PMO大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