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大学有着鲜明的办学特色,其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以及企业通过企业大学进行的产业链整合、人力资源通过企业大学捆绑的供给机制,对于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基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大学合作的实践,就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企业大学 产业链 高职院校 互动模式
企业大学是从企业的培训机构转化而来,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的构建的一个多功能的终身学习体系,其主要承担的任务是:为企业员工持续提供知识更新和知识管理;为企业合作伙伴、销售渠道、服务中心、终端客户提供企业理念、产品知识和知识服务,从而汇聚和加强企业整体凝聚力;将企业多年沉淀的知识与社会共享,从而提高企业社会地位和价值。本文涉及的企业大学主要是指由企业出资创办、所有权隶属于企业的一种以职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型组织。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类的高等教育,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从理论上讲,高职院校与产业部门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中,“产学研”是一个热点,但是我们从中也发现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大多是直接和企业生产职能部门的协作,从而使学生能有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这种和企业生产职能部门的合作是有益的,但其合作范围有限,层次也不够高。企业大学的出现无疑给校企合作提供了新渠道,企业大学可以推动校企之间由点到面的合作,更可以把这种合作推向深层次。
企业大学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背景下对高等教育的一种延伸与补充,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企业大学奉行的是培养对企业有用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教育观。企业大学在企业参与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企业不仅通过企业大学进行产业链整合,在人力资源上也往往通过企业大学捆绑供给,这使企业大学成为高职院校潜在的竞争对手。企业大学与高职院校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但二者均以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上各有长处和“短板”,这又使二者可以成为互补的合作伙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与中兴通讯学院的合作期间,把企业大学的教育特点及与高职院校之间的互动合作模式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立项,在近3年的时间内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以下几种互动模式是该课题部分研究内容的总结。
一、认证的互动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实行“双证书”教育。各院校与政府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如劳动局)合作,作为一处“代办点”来完成收费、考试和发证等工作。从“双证书”的教学实践来看,这样的认证已经流于形式,更带有“营利”的色彩,其结果是证书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低。企业大学的资格认证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认证过程管理完善,行业认可度较高,并且被产业链的第三方企业(设备制造、渠道销售商、工程技术服务外包商等)广泛接受,这些企业也往往把认证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的录用和升迁挂钩。目前,很多企业大学都推出了与高校的合作政策,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积极开展认证体系的全面互动。
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互动
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但广大企业更需要能适应职场环境、有丰富工作经验、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调查表明不少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并不能达到企业的预期值,分析其原因,是因为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手段。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性课程大部分停留在原理型和验证型,这样的实践性教学只是原理的重复,无法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企业大学的优势就是课程体系的实用性、教学场所的工厂化、教学目标的岗位化。高职院校可以就实践性教学体系中涉及的师资、课程、场地和教学模式等环节与企业大学进行广泛合作。比如,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把企业大学的师资引入高职的课堂。在课程和教材上,可以有选择性地借鉴企业大学的内容。企业大学所常用的项目教学、在岗培训等有效方法,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和使用。
三、社会培训的互动
企业大学的代名词就是知名企业,其产业链上的系列培训带有垄断性,企业考虑到培训成本、区域分布等因素也希望与高校合作成立授权培训中心,来承担某一类产品方向的培训工作,这种合作模式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资源并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这些资源包括培训平台的建设、相对集中的场所、师资保障、后勤保障等。这样的合作实体可以采用公司化运作方式,在院校内保持相对独立。该互动模式可以赢利并可保持合作的持久性,还可提升高校的影响力,为其他合作打下基础。
四、联合办学的全方位互动
从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看,它已经变成企业整合战略资源的工具,这些战略性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文化、公共关系、客户等。企业大学与其产业链上的企业形成了庞大的互动群体,在人力资源供给、技术与市场等方面的联系日趋紧密。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是: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岗位与技能需求是什么?人才需求的趋势是什么?就业的渠道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企业大学里找到答案。高职院校要想取得更多的企业资源,就不能仅停留在“订单培养”等形式的单一合作模式上,可以尝试与企业大学联合办学,进行全方位合作。联合办学的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层次,是双方合作资源的最大化;这样的合作需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招生、教学管理等,企业的职责是认证管理、实习岗位提供和就业保障等。在这一合作过程中,高校关注的是就业渠道、师资培养等,企业的兴趣点在人才供给及“合作赢利”上。学生是联合办学合作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不仅学习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了专业技能,更在敬业精神、人际沟通、等方面有了提升,使职场能力更接近企业的需求。
五、共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清晰定位和社会需求的差异性,“技能型”人才已不能完全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技能型”将被未来的“职业化”所取代。“职业化”既包括作为一个“职业人”“企业人”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还包括工作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因此,探索新形势下以适合“职业化”为培养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有着积极和现实的意义。笔者在研究企业大学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大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开展系统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硬素质”的教学和训练外,也都把符合本企业价值取向的职业道德、文化理念等“软素质”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我院在与中兴通讯学院合作的基础上,结合双方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提出了以“职业化”为导向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MIMPS”教学法)并进行了研究。“MIMPS”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模块化(Modulariza tion)的内容构架,分层—交织(Interlacement)的内容组织形式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力(Mission-driven),围绕研究型实训(Practical-research)的核心,辅以自我评价的助推力(Self-evaluation),最终实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MIMPS”教学法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唤醒学生潜在的主动性,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效果非常显著。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界与企业的合作和沟通还不充分,使得不少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不足,在专业能力、文化认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低于企业的预期值,在新的就业形势和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下,如何培养让企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比较合理的人才培训供应链应该是高校、企业培训机构的互动链条。可见,企业大学的出现和发展适时地承担起弥补高校教育缺位这一重担,成为完善人才教育体系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合理借鉴企业大学的经验,将企业要素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质量。(本文2008年发表于《教育与职业》)
[ 作者简介] 杜庆波( 1968- ) , 男, 安徽萧县人,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主任,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 高职教育; 于宝明( 1965- ) , 男, 陕西西安人,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主任,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通信技术、 高职教育。( 江苏 南京 210046)
[参考文献]刘辉,潘娜.企业大学的运营模式及发展趋势——摩托罗拉大学的管理实践启示[J].人力资源•HR经理人,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