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大学以其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职业化”的培养目标、实用化的课程体系、“专家型”的课程开发团队、企业化的管理运营模式以及辐射整个产业链的教育服务,成为独具特色的办学机构。企业大学的出现无疑给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开展与企业大学的合作和互动,进一步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优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大学;互动与合作
企业大学又称公司大学,对应的英文有Corporate Univer-sity和Company University。企业大学肇始于早期的企业培训机构,20世纪60年代问世,8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世界五百强中百分之七十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企业大学,如惠普商学院、摩托罗拉大学、西门子管理学院、爱立信中国学院等。2000年以来,国内的海尔、联想、中兴、华为等一批知名企业也纷纷效仿,开始建立自己的企业大学。建立企业大学既是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建学习型组织方面的迫切需求,也是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服务企业的业务需求,帮助合作伙伴与自己的企业共同成长。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大学的合作,走出一条深化校企合作的新途径。
一、企业大学的办学特点
1.企业化的管理运营模式。企业大学的教学活动服从于企业战略发展的整体要求,其管理和建制也是按企业性组织框架建立的,不少企业大学都建有一整套适合企业标准的学分管理制度,把学习效果与工作绩效、个人升迁结合起来。因此企业大学营造的是真实的职场环境,这是传统的高等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2.教育服务辐射整个产业链。当前很多企业大学已将服务对象扩展到企业之外,协助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资源,从而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快速发展。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依靠中兴通讯学院整合了客户、供应商、工程服务外包企业等资源,整个产业链的培训体系和人才供给全部依托企业大学来实施。
3.“职业化”的培养目标。企业办大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员工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提高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为企业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职业化”员工队伍。“职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它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良好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行为操守。“职业化”既包括作为一个“职业人”、“企业人”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又包括工作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因此,许多企业大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开展系统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硬素质”的教学和训练外,也都把符合本企业价值取向的职业道德、文化理念等“软素质”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贯穿于各个环节和过程中。
4.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企业大学不受政府教育政策和传统高校的影响,奉行的是“有用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培养对企业有用的、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环节有较强的创新性。
5.实用化的课程体系。企业大学的课程根据产品的应用性需求而开发,这些课程直接服务于客户和岗位,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如中兴通讯学院根据公司的电信产品结构来开发自己的课程体系,首先把产品链分为交换专业、传输专业、数据专业和移动专业四个方向,每个专业方向根据岗位能力的需求设计成A、B、C三个层次,由C到A逐渐提升。每个层次的课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客户可以选择体系中的任一层次课程来学习,也可以选择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渐进性学习。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既对学员有较强的吸引力,又因其灵活性而得到企业的认可。
6.“专家型”的课程开发团队。企业大学的课程开发团队一般由本企业资深管理者、技术专家、部门经理共同参与。团队成员首先对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学员能力素质差距加以诊断,并结合企业发展战略、业务实际和员工发展的需要等,进行深入的学习需求分析。在明确课程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组织企业内外部专家一起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既能够与工作岗位、学员需要紧密结合,又使课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如惠普商学院的管理类课程的教学都是由高级经理担任,课堂上使用的教案也不再是来自教科书,而是直接采自经理们的“办公桌”。
7.独立的认证体系和人才供给的垄断性。企业大学为强化学习效果,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在教学组织中,一般还通过考试、考核等形式开展不同岗位系列的内部资格认证,如管理类的销售经理资格认证、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专业技术类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认证等。这样一来,知名企业及其产业链的岗位需求与企业大学的认证相捆绑,证书在产业链所属企业中被广泛认可,获得证书就意味着获得了就业通行证,这就使人才供给具有了“垄断性”。
二、企业大学与高职院校的互动与合作
企业大学与高职均以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企业大学的教学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培养的人才岗位适应能力较强;高职院校的教学则具有全面性、稳定性的特点,培养的人才根基扎实,发展潜力大。因此,二者在人才培养上是可以互补的,高职院校有必要合理借鉴企业大学的经验,将企业要素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开展与企业大学的互动。
1.认证的互动。目前,高职院校都普遍实行了“双证书”教育,即学生在毕业时不仅拿到毕业证书,也同时获得至少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各院校在资格认证上的普遍做法是与政府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如劳动局)合作,学校作为一处“代办点”来完成收费、考试和发证等工作。从“双证书”的教学实践来看,这样的认证已经流于形式,更带有“赢利”的色彩;职能部门只管收费,试题无保密性,监考也仅仅是象征性的,通过率几乎100%,其结果是证书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低。企业大学的资格认证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认证过程管理完善,行业认可度较高,并且被产业链的第三方企业(设备制造、渠道销售商、工程技术服务外包商等)广泛接受,这些企业也往往把认证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的录用和升迁相挂钩。目前,很多企业大学都推出了与高校的合作政策,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开展认证体系的全面互动。
2.实践教学体系的互动。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但对于广大企业而言,它们更需要能适应职场环境、有丰富工作经验、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调查表明,不少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并不能达到企业的预期值,分析其原因,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手段是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大学的优势就是课程体系的实用性、教学场所的工厂化、教学目标的岗位化。高职院校可以就实践性教学体系中涉及的师资、课程、场地和教学模式等环节与企业大学进行广泛合作。比如,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更多地借助于企业大学“实战型”师资队伍的优势,把企业大学的师资引入高职的课堂;在课程和教材上,可以有选择性地借鉴企业大学的内容,对于一些较对口的工具型、技能型课程可试行直接引进和使用;企业大学所常用的项目教学、在岗培训等有效方法,均是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和使用的。
3.社会培训的互动。企业大学的代名词就是知名企业办大学,其产业链上的系列培训带有垄断性,企业考虑到培训成本、区域分布等因素也希望与高校合作成立授权培训中心,来承担某一类产品方向的培训工作,这种合作模式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资源并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这些资源包括培训平台的建设、相对集中的场所、师资保障、后勤保障等。这样的合作实体可以采用公司化运作方式,在院校内保持相对独立。该互动模式可以赢利并可保持合作的持久性,还可提升高校的影响力,为其他合作打下基础。
4.联合办学的全方位互动。从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看,企业大学已经变成了企业用来整合战略资源的工具,这些战略性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文化、品牌、公共关系、客户、技术等。企业大学与其产业链上的企业形成了庞大的互动群体,在人力资源供给、技术与市场等方面的联系日趋紧密。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岗位与技能需求是什么?人才需求的趋势是什么?就业的渠道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企业大学里找到答案。高职院校要想取得更多的企业资源,其校企合作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像“订单培养”等形式的单一合作模式上,符合条件的院校可以尝试与企业大学联合办学的全方位合作。在这一合作过程中,高校关注的是就业渠道、师资培养等,企业的兴趣点在人才供给及“合作赢利”上。学生是联合办学合作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不仅学习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了专业技能,更在敬业精神、职业意识、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软素质”方面有了提升,使职场能力更接近企业的需求,毕业后也能够顺利地实现从“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本文2008年发表于《教育探索》)
参考文献:
[1]肖晓春.公司学院,异军突起?[J].比较教育研究,2002(9).
[2]珍妮,C.梅斯特.企业大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刘辉,潘娜.企业大学的运营模式及发展趋势[J].人力资源•HR经理人,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