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企合作 > 正文

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大学协同共生发展模式研究

2021-03-22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现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目标。传统培训中心则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三,服务于企业文化与商业模式的传播。现代大型企业通常在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拥有大量子公司、分公司,需要在各地复制企业文化和商业模式。企业大学起到了传播企业文化和商业模式的功能。其四,服务于供应链的有效整合。传统培训中心只服务于企业内部选派的员工,而企业大学不仅服务于企业员工,也服务于供应商和分销商、客户等,通过知识、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共享,起到整合供应链的作用。此外,企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有明显的特点。如基于企业实际需求的“量体裁衣”式课程研发、模块化教学、基于可操作性的“行动式”教育教学方法等[6]。
当前,国内外企业大学研究主要涉及企业大学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途径、适用范围、企业大学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等问题。国内研究主要是介绍西方国家企业大学研究成果、探讨其在国内应用的可行性。对企业大学在中国的适用范围,也有人进行了探讨,但尚未深入研究,也缺乏明确的结论[7]。也有一些文献讨论了企业大学与高职院校合作的问题[8]。更有学者做了明确的分析,认为企业大学与高职院校的合作要涉及资格认证、课程合作开发、培训、师资互聘等方面[9]。企业大学与普通高校相比,具有企业性、实用性、以企业专用技能与知识培养为主等特征,因而与面向产业办学的高等职业院校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也为双方的“协同共生”奠定了理论的可能。
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一致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共生(symbiosis)一词源于生物学,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近年来,“协同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不为生物学家所专享,而逐步应用于人类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领域。
二、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大学协同共生发展的定位、路径及其评估
要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大学的协同共生发展,需要分析、论证理论的逻辑可能,更需要制定在具体实践中的路线图,以明确双方在协同共生发展中的目标、路径及其评估。
1.明确协同共生发展的定位。定位是基础,也是前提,将引领合作的方向。双方的合作定位应确立为:探索并实践基于双方战略一致、使命认同、愿景共享的合作机制,探索开放办学的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如充分依托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大学各自的优势探索成立合作双方的董事会、理事会,共同制定校企融合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形成具有强大活力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龙头引领、战略合作、制度保障、需求对接、设施共享、人才共用、信息互通”的校企融合的开放办学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深化“五个共同”(共建基地、共享师资、共同培养、共同培训、共同开发)构建并完善校企一体化的资源共享平台,力求做到协同共生。
2.明晰协同共生发展的路径。在具体的路径中,主要包括师资互补、教学互动、课程互联、文化互融等活动。
师资互补。师资是培育人才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一般都经过专门的教育理论培训,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行业的了解相对欠缺。企业大学的师资一般来源于企业一线具有较多生产、经营经验的职工,对企业的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岗位技能的要求比较熟悉,并积累了较多的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案例。因此,发挥他们的互补性优势和团体教学优势,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互补。
教学互动。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形式,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因此,校企双方应联合设立专的教学协调机构和指定专人负责双方的协调、运作和管理,在“平等自愿、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负责对合作规划、培训过程等工作进行制定、实施、评价和管理。同时,在微观的教学中,依据教育思想和企业的实际,遵循教学规律,积极探索行动式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培训目标。
课程互联。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企业大学发展网发布的所有资讯与文章是出于为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媒体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敬请谅解!

延伸阅读:

本站推荐

more

会议活动

more

公开课

Copyright © 2021 企业大学发展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62359号-10 如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原发布媒体

本着互联网分享精神,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如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

客服电话:010-89506650 89504891 非工作时间可联系:18701278071(微信) QQ在线:574888227

新闻与原创文章投稿:tougao#cpmta.com 客服邮箱:info#cpmta.com(请将#换成@)

我国企业大学门户网站,国内企业大学研究与实践交流平台,隶属卓橡公司

培训管理者微信公众号

PMO大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