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校企合作作为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逐渐开始受到重视。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开始涌现企业兴办企业大学的热潮。企业大学作为企业常设的培训和教育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经验,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大学的合作,寻找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实现自身发展。
【关键词】:企业大学;办学经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企业大学是企业内部常设的培训和教育基地,是一种由企业出资建立的新型教育培训组织,它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对员工、客户以及价值链合作伙伴提供相关的培训与教育。与一般培训部门相比,企业大学更为积极、专业并具有长期性,是一个以企业品牌为大学称号的独立个体。而与职业院校相比,企业大学又是相对开放的组织,具有明显的企业性特征。从企业大学的成功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学校职业教育在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需求方面存在着缺位。职业院校可以总结和借鉴企业大学的办学经验,通过加强与企业大学的合作,不断拓宽校企合作路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一、企业大学发展概况
企业大学起源于1927年的“通用汽车设计和管理学院”(GMI)。随着企业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企业大学开始引起更多企业的注意。1981年,以摩托罗拉公司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创建企业大学为标志,企业大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由制造业很快发展到技术咨询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医疗卫生业、运输业以及农业等行业,成为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继续教育领域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大学的发展由慢车道进入快车道,尤其是在美国,企业大学的数量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前数十年。著名的《财富》杂志年度排行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80%的企业拥有或正在创建自己的企业大学。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大学登陆我国并开始蓬勃发展。除了摩托罗拉、惠普、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的国内企业大学,海尔、联想、伊利集团、TCL、蒙牛等国内知名企业的企业大学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二、企业大学的办学经验分析
1.企业化的办学视角
企业大学是一个教育实体,它具有明确的教育属性。但与一般的教育机构不同的是,它同时也作为企业的一个战略性工具在支持着母公司的发展,即通过众多活动来推进个人和集体的学习。因此,企业大学无论是在宏观层面的目标、品牌、资源、管理乃至微观层面的生源、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师配置等诸方面都没有脱离企业的语境,而是始终以企业视角去审视其办学的各个方面,这也就确立了企业大学的办学基调,使其更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2.职业化的培养目标
企业大学是为了弥补传统教育本身的缺位而产生的,其主要目标就是培养一支普通职业院校尚不能培养出的高水平的“职业化”的员工队伍。所谓“职业化”,是要求劳动者不仅具备良好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行为操守。它既包括作为一个“职业人”、“企业人”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又包括工作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许多企业大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开展系统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硬素质”的教学和训练外,也都把符合本企业价值取向的职业道德、文化理念等“软素质”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贯穿于各个环节和过程中。
3.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虽然为增强其教育特征,企业大学会引进教育方面的专家一同参与企业大学的建设,但是本企业资深管理者、技术专家和部门经理通常是企业大学中最主要的师资来源。如惠普商学院的管理类课程的教学都是由高级经理担任,课堂上使用的教案也不再是来自教科书,而是直接采自经理们的“办公桌”。许多企业大学更是注意到企业领导者的特殊价值,鼓励企业领导者加入学习过程,推动学习过程。企业领导者进入企业大学的讲师行列,不仅可以活化教学案例中的角色,有助于学员对知识的接受,并且对其自身而言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历程。可见,使最了解实际工作现场的岗位专家参与到课程开发和教学中,更有助于企业大学实现其培养目标。
4.实用化的课程设置
企业大学一般围绕“3C”构建核心课程,即围绕企业公民观(CorporateCitizenship)、情境架构(ContextualFramework)和核心职业能力(CoreCompetencies)三轴展开。“企业公民”是指员工通过特定课程的学习,成为认同企业的文化、价值观、传统和愿景并忠实于企业的员工;“情境架构”意指有特点的课程教授员工如何准确评价企业的业务、客户、竞争对手和其他企业的情形;涉及“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则意图使员工在职业能力上具有超越同行的竞争优势。也有调查表明,成功的企业大学有97%会充分与部门主管合作,确认该部门的学习需求重点,为其量身订制课程;有58%会先调查部门的训练需求后才执行课程;有45%会在课程中指派绩效顾问与各部门合作,追踪其课程执行后的成效。可见企业大学的课程设置始终以企业实际为出发点,将学生成功转化为可以胜任特定工作的企业人。
5.标准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企业大学重视对其本身质量的评估,建立起了以输出(绩效)为重点的企业大学绩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以企业整体绩效为轴心,即以事先约定的企业战略实现程度为主坐标来评价教育投入的实际贡献。Kaplan和Norton企业大学还首先引入了平衡业绩卡(BSC),从创新、学习和绩效、内部进程及财务情况以及内部外部客户满意度四个方面对企业大学提供的各项培训课程及其未来发展进行评估,从而使企业大学在企业中的作用最优化。
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面,企业大学则建立起各个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考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菲亚特集团伊斯沃尔企业大学就与集团人力资源部门一起,对集团所属公司主要操作和管理岗位上的工作实际情况、个人工作绩效进行调查,并询问各类人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出不同操作岗位和管理岗位上的各类人员的能力测评指标,编制成员工能力考核测评标准体系。
三、企业大学的办学经验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与借鉴
1.转变办学视角,强调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虽然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建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归根结底,问题就出在学校和企业各自为政,相互割裂。要扭转这一局面,首先是要让职业院校跳脱出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学校角色,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在全部教育过程中使用企业语境,为支持企业战略、提高企业效益而培养学生,这样才能使企业认可职业院校的教育功能,才能吸引企业愿意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才能将企业资源为实习、实训所用,从而弥补实验经费不足与实践场所缺乏的弊端,使学校输出的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
2.明确培养目标,强调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
企业的外部环境及企业本身的人力需求变化迅速,而职业院校输出的学生却经常达不到企业的上岗要求,使企业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再培训。这种情况的产生,大多是因为现今很多学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只是立足于学校本身,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岗位针对性,缺乏对企业需求的跟踪和把握。相较之下,企业大学的培养目标的确定则是建立在对本企业特定的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分析之上的,因此对岗位的针对性更强。因此,职业院校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可以结合企业大学的培养目标,分析企业真正的用工需求,不仅强调学生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培养,也要强调学生工作态度、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将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人”。
3.加强师资合作,引进企业大学的职业讲师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现今职业院校中的教师仍然以大学毕业直接进入学校的教师居多。虽然近年来很多职业院校也在努力从企业引进“双师型”教师,但却遇到了招聘渠道不畅、技术专家不具备教学能力等问题。此时,企业大学的存在就给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获取“双师型”师资的有效途径。企业大学的讲师多数是企业内部培养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讲师培训之后,其不仅具备有关工作现场的知识,而且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大学的合作,有效利用其实战型师资的优势,把企业大学的师资引入职业院校的课堂,从而扩充自身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借鉴企业大学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
企业大学的课程在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学员不仅获得超越同行的职业能力,而且能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这恰恰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所普遍缺乏的。因此,职业院校在开发课程时,不仅要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要关注学生企业公民观的形成以及对未来就业的企业和行业的了解和理解。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大学的合作,有选择性地借鉴企业大学的课程,开设一些培养组织公民行为和介绍行业现状的课程来达到相应的目的。
5.借鉴企业大学的评价方法,完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
在职业教育中,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有效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顶岗实习的规范管理、保证顶岗实习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建立起有效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很多企业大学在多年的办学经验中开发出了现场评估法、自我分析法、关键人物评价法、对比分析法等一系列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评价方法,具有更强的职业指向性,更适用于工作场所的评价。而企业大学建立起的各个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和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也给职业院校确定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提供了参考,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和企业大学的合作,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为己所用。
【参考文献】
[1]珍妮•C•梅斯特.企业大学:为企业培养世界一流员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陈立.企业大学:背景、定义与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2009,(4):16-21.
[3]袁锐锷,文金桃.试析美国企业大学的现代高等教育性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2,(12):37-41.
[4]杜庆波.企业大学———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新途径[J].教育探索,2008,(7):132-133.(本文于2011年发表于《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