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为内涵的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已达到78%,以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转变为内涵,以知识化、网络化和全球化为特点的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13]在我国加速现代化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新形势下,建立学习型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企业大学正是使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的有力途径。
可见,从员工、企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建立企业大学都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
三、我国企业大学的现状
2005年,90%的中国企业通过人力资源部或培训中心这样的职能部门对员工进行培训;6%的企业通过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培训中心来培训员工;有4%的企业已明确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11]凯洛格公司于2007年5月发布了《2007企业大学白皮书》。根据他们对34个行业的100多家国内外企业大学的调查结果,到2007年,中国已经成立的企业大学超过了150家。[5]海尔大学作为首家通过ISO10015国际培训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大学,2005年度荣获了中国百强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的殊荣,它是中国企业大学的典范。海尔大学推行的“海豚式升迁”模式为每名员工做了周密的职业生涯规划,既激励了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又促使他们长期在企业中工作,为企业留住了人才。海尔大学还通过“即时培训”模式来对企业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即抓住实际工作中随时出现的案例,利用当日班后的时间在现场进行案例剖析,然后利用现场看板的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据统计,仅2005年,海尔就有98%的新员工通过了58类岗位的上岗资格认定;10929名在岗员工接受了79类岗位的技能考试。[14]对于这一切,海尔大学功不可没。平均每月来海尔大学参观交流的国内外人员超过400人,每月接受海尔大学培训的国内外各类企业、机关单位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也达700余人。[14]海尔大学大力宣传海尔的企业文化,使它的独特文化通过参观者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就扩大了海尔的影响力,使海尔的无形资产不断增值。
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大学都像海尔大学那样出色,我国企业大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大学数量比较多,但真正符合规范意义的并不多。凯洛格公司的调查显示:用他们制定的30个指标体系衡量,国内符合标准的企业大学不超过15家。即使是符合标准的少数企业大学,大部分正处于发展的第一阶段前期,与美国领先的企业大学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很多中国企业对企业大学的认识存在极端现象,或认为企业大学只是为了撑门面,或认为企业大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对企业大学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还有一些企业目光短浅,将企业大学视为短期培训基地,忽略其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系。现代化技术能够节省大量经费,提高学习效率,但中国企业大学利用现代化技术的比率较低。此外,高层管理者参与率低,以及考核体系的不完善都使企业大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将这些差距总结如表2所示:
四、我国企业大学发展的三阶段方案
中国企业建立企业大学不必按部就班地将美国企业大学的所有步骤都经历一遍,但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不可省略,急功近利只会让企业大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创建企业大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众多经验表明,它从开始建立到最终完成,一般需要18个月的时间。[6]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还未建立企业大学,或正处于企业大学建立初期。在建立企业大学的过程中,企业会遇到诸多障碍。根据我国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结合美国企业大学的发展经验,本文提出我国企业在建立企业大学过程中各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企业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正确理解企业大学的概念及其作用,明确建立企业大学的目的,为企业大学描绘一个清晰的愿景和目标。如果企业只是为了眼前利益,或者人云亦云,没有明确清晰的长期战略目标,那就还不适合建立企业大学。为了知名度和信誉建立企业大学,必定会得不偿失。企业只有正确地认识企业大学的作用,才能避免在建立之初误入歧途。在这一阶段,企业容易遇到的障碍主要有观念障碍和资金障碍。
(1)观念障碍
很多企业认为,培训是成本,而不是投资。2005年,美国公司对企业大学的年平均预算为1070万美元,占公司总经费的212%,在每个员工身上的平均花费为1424美元,员工平均学习时间是41小时。在最佳学习型组织中,企业大学的花费还要更高一些,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支出大约占企业总经费的217%,员